![]() |
圖片來源:網路 |
談論教養的書籍多如繁星,但這本書,是我目前覺得「最好看」跟「最驚悚」的一本,為什麼?
先說說為何寫閱讀心得
寫心得有兩個基本原因:給自己看的,跟給別人看的。
給自己看的,原因簡單,就是人是健忘的,相關研究說,文字閱讀的作品,通常看完一個月後記得70%,但是一年半載後,大概就剩30%了,所以要給自己的大腦做「閱讀標籤」,寫心得,就是讓自己再次需要這方面理解時,可以快速回憶起相關內容(這也影響我建立了【閃電閱讀法】的方式,日後會再分享)。
另一個原因是寫給別人看的,來文章的,除了不小心路過的人以外,就是想「快速掌握書中內容」跟「認真追蹤我文章」的忠實朋友。如果我寫文章的結論,只是「建議讀者自己去看這本書」,
讓你看完這篇,就能帶回一些想法,或是與我交流,我想這是我對讀者們的尊重。 ^_^
本書最大特色:文筆高超,引人入勝
翻閱這本書的過程,最大的感觸是:「作者文筆實在太好了!
本文作者吳曉樂為一個臺大法律系畢業高材生,卻因為不愛法律,成為一名專職的家教,我想從本書起,她又多了一個「暢銷作家」的頭銜,從後來被公視翻拍成同名影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就可知道它的市場價值。
![]() |
圖片來源:網路 |
我的小結論是,本書之所以暢銷,作者寫小說的文筆功不可沒,如同醫師作家侯文詠那樣,可以將這麼沈重的職業現場,讓人「又期待又怕受驚害」的慢慢看完。
書中在寫什麼?
本篇講了九個家教故事,分別是:
1、被暴打的孩子「眼鏡仔」,媽媽的瘋狂嚴格,來自爸爸同儕比較給予的壓力;不敵家長母親的挑釁與孩子的悲慘,最後家教作者落荒而逃。
2、用撒錢彌補親情失落學生「陳小乖」,一直沒有婚約的爸媽當年不成熟的生下他,結果後來成了雙方互踢的皮球,故事最後繼續用花錢痲痹自己。
3、成了媽媽玩具娃娃的「若娃」,媽媽因為大兒子過世的意外變得行為異常,故意讓女兒「成為」過動兒,長時間拉著女兒陪伴自己,放逐了小孩的學習成長。
4、在私立學校掙扎痛苦的「巧藝」,低學歷的爸媽兩人疲於工作,以為讓孩子去私校才能有更好的教育,殊不知讓孩子掉入更嚴峻的人際考驗。
5、活在「男尊女卑」家庭的高材生「茉莉」,順著高壓母親的人生劇本安排,放棄博士深造嫁人,生下女兒「小葉」後,最後選擇獨自扛下上一代眼光包袱,讓女兒活得跟自己不一樣。
6、只酷愛打籃球的「紀小弟」,在媽媽「學業至上」高壓信念下,最終情緒爆發,暴力地拉開與母親的抗爭序曲。
7、隱藏同志身份的「賈寶玉」,高材生的他考上大學,卻為了不讓父母失望,假意與學姊在一起,最後學姊覺得怪異提出分手,而他也許將繼續苦思安撫父母之道。
8、悲劇的抗爭角色「蔡漢偉」,母親無孔不入的介入孩子生活,為塑造無污染的成長環境,不惜羞辱老師、同學跟家長,在強制孩子轉學、逼走孩子初戀後,漢偉全面崩潰、放逐自我。
9、「作者的高材生同學」自白改編,描述她母親從小受「標準答案」式的教導,所有學習的方式都以母親的觀點為主,最後主角用妥協換取寧靜,但她妹妹卻因為無法忍受而暴走。
書中點出幾個教養中的問題點
開始分享心得前,有好友提醒我:「書中內容可能只是部分地區的狀況。」這點我十分明白,而這本書事實上也沒有代表教育圈發聲的意圖,僅僅是彰顯某個族群的現況。
畢竟不是誰都請得起家教的,所以這本書大部分想探討的,是圍繞著學生背後那些付出高薪的家長。
書中有幾個重複出現的家庭問題:「父母忙碌」、「言語傷害」、「輕視老師」、「過度干涉」;父母其中一方過於忙碌,只管砸錢,跟用成績判斷孩子好壞,埋下小孩價值觀混淆的伏筆。家長言語傷害如同一把利刃,插進孩子的心中成了難以化解的痛。過度干預則是忽略管教的比例原則,在家長全面性的訊息監管前,沒有先與孩子做好溝通、彈性調整,硬著陸的插手,讓親子關係最終破裂。
輕視老師這件事,則讓我感受最深刻,文中的幾位家長不約而同的拿老師年紀開刀,用「老師年輕、老師沒有孩子,所以不明白小孩」來解釋自己孩子行為的合理性,結果適得其反,老師很難再愛孩子,公事公辦的教學現場,有誰是贏家?
家長的共同心聲:我要為孩子未來負責,我沒有退路
對家長(包括我)來說,從小孩出生開始,就好像老天把一個責任放到我手上,這個「責任」邊界的尺度拿捏,是父母一輩子的功課。
面對家長的「責任感意識」無窮擴張,作者倒也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
....這是他的人生,他得學會肩負起下決定後所因應的責任。相反地,你若執意給他做決定,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溺愛,因為他始終學不會如何掌理自己的人生。今日發生車禍,我們絕對先找握住方向盤的人,而不是車主。這是他的人生,你卻緊握著方向盤,日後出事了,他會說,找父母吧,你不該找我。
精確點說,從我在學校體制中的觀察,小學高年級差不多就是父母可以全面高壓管制的極限年紀了,往後的成長時光,同儕重要性日益超越父母,若是過度干預,會造成孩子被同儕排擠,刻意邊緣化。
老師,你知道小孩子最怕什麼嗎?小孩子最恐懼的事情,很好懂的,那就是:跟別人不一樣啊!
心得結語:「適可而止」也許是條相對好走的路。
沒真正下水之前,說冷說暖,都沒有意義。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蘇東坡
「沒有人是天生的父母,都是當了別人爸媽後,才開始學習怎麼當好父母。」誰不希望小孩在家孝順懂事,在外飛黃騰達?但我也相信每個人重小到大,都曾遭遇過家人強硬的教養逼迫,或著是曾被家人的話深深傷害
即便跟家人總有摩擦,但為什麼多半不會變成故事中這些激烈悲劇,我想就是「適可而止」這四個字吧。
適可而止,意味著爭執的熱度尚未燒斷心靈那根保險絲,在對方還可以忍受的邊緣低空飛過;對孩子、對老師、對他人,每個人都有一根保險絲,一旦衝突超過了,就換來難以彌補的傷痕。
一把無名火,燒掉功德林。
一切回到個人的修養,遇到狀況時,能否稍微提醒自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畢竟毀掉一個孩子培養他更容易。
「給予每個人應有的尊重吧!」是我覺得看完這本書的自我提醒,我自己也曾被家長、被家人狠踩過痛點羞辱的經歷,那真的很不開心,即便我知道這些攻擊的背後,或許都是愛(愛我或是愛他自己的小孩),可是我也明白這些攻擊適得其反,不但沒有成為我上進的養分,反而成為我心中的傷痕。
也請尊重教你孩子的師長,有句話說得好:不要去責罵廚師,小心你下一道菜,裡面是滿滿的口水。同樣的,別去修理教育你孩子的人,我們縱然有職業道德,但失去愛的教學,你又期待孩子得到什麼呢?
適可而止吧!
---------
其他你可能感興趣的書摘心得:
《有錢人才知道的精準閒聊》有聲書評 ——【阿元老思說】
《順流致富法》有聲書評 --- 阿元老思說
《被討厭的勇氣》心得&書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