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1月24日 星期四

小孩正在看什麼?--我看《東京喰種》動漫始末


課堂閒暇時,我最喜歡偶爾「放點福利」,趁機偷偷觀察現在小朋友流行喜好,看看他們「真實的樣子」到底是什麼,這次,我無意間被小朋友桌上一本漫畫書封面深深吸引。。。


歡迎來到次文化世界




相對於比較傳統派的老師,我給高年級學生的範圍是寬鬆的(但其實內心是在偷觀察,思考如何制約他們嘿嘿嘿),有時在休息時間會讓他們播放自己想看的影片,順便了解目前小朋友的流行喜好。
  
上圖照片中,會看到小朋友「坐沒坐相」,其實下一秒就會被我糾正,但我還是樂於給他們展現「真實面」的機會。畢竟父母師長都應該該理解:如果真實習慣入此,今天他們在你面前「裝乖」,只不過在別的地方展現自我而已,所以大人該做的,就是讓小朋友敢在我們面前「做自己」,然後我們才有「下手改進」的機會啊!



為什麼小屁孩會瘋動漫?


美術教室大桌子上,一本封面看起來邪惡壞壞的漫畫《東京喰種》吸引了我的目光(喰,讀音是餐廳的「ㄘㄢ 」,但其實我們都念食物的「ㄕˊ」我知道 ),為了不「打草驚蛇」,所以我把名稱記在心裡,趁著假期時光,狠狠的惡補幾天將它看完。

我很想知道為什麼青少年小朋友(包括過去的我)都喜歡看漫畫?尤其看到最近一位從美國被送回台灣的軍械迷孫性少年,口口聲聲放不下的就是動漫,我就覺得其中很有值得研究的空間。

尤其,當自己也成為爸爸,或是當別人的老師後,深知小孩自我餵養的「零食」,會成為他們思考成長的「養分」,所以我得知道他們吃了什麼,才有可能推測他們思想的軌跡(皇帝不急急死太監,至少自己的小孩要自己救吧! XD)。

根據成癮專家的研究,看動漫可以滿足幾類的心理作用:
1、補償作用(Compensation):藉由動漫來彌補生活中不如他人的弱點,或是人性中對暴力、色情,或是支配他人等原始的渴望。
2、替代作用(displacement):現實中對挫折來源不滿(如父母老師的要求),卻又不敢反抗,只好尋求其他的抒發管道。
3、幻想作用(fantasy):對現實中無法改變的事物,透過沉浸動漫的幻想世界,達到自我滿足。
4、認同作用(identification):閱讀同類型的動漫,在同儕之間有認同感(這就是環境的力量啊)。


東京喰種在講什麼?


故事大綱是一個以平凡少年被改造成食人怪(喰種)的故事,漫畫的世界融合「卡夫卡變形記」和「吸血鬼」、「狼人」、「異型」等元素;劇情設定為日本東京社會裡有兩種不同種族:人類和喰種,彼此征戰的歷程。

這兩個種族都長得一樣,喰種躲藏在人類的社會中,以人為主食,對人類吃的東西完全無法下嚥,但是為了吃到人類,仍然用各種方式來引誘人類上鉤。

然而兩個種族中都有善惡角色,有的喰種希望與人類和平共存,也有的人類以屠殺喰種為目標,其中還有野心家企圖整合一切,用人造的方式完成自己的野心。故事主角的少年原本是一個人類,但卻被一場意外的手術改造成喰種,之後他努力掙扎找出自己的生存之道。
 
大綱至此,這裡不是為了暴雷,而是分享我跳進來看這部漫畫的分析,詳細的故事內容,有興趣的可以自行翻閱漫畫(我是從漫畫櫃看線上漫畫的)。


 

小心動漫的陰暗面


動漫世界滿足人性陰暗面(當然也有光明面),這部漫畫跟我看過某些日本漫畫一樣,故事中述說一種對屠殺他人的支配權。我在想這大概跟日本社會人口爆炸,跟高度社會化有關,制式的社會結構,生存機會的限縮,漫畫中常會有把配角如蟻螻般消滅的劇情,看得令人過癮,但劇情的述說過程,也很令人揪心。
 
尤其是故事中角色經歷一些人性極限的試煉,這些確實會把人逼瘋到極限,這些可能曾在恐怖組織或是戰場上才有的事,透過漫畫,也可以有深刻震撼的體驗。


動漫給小孩的正負影響

 
刀子是好是壞?答案是看交到什麼人手上,交給廚師,就拿來變出一頓美味佳餚,交給流氓,大概就是多了數條無辜冤魂。日本動漫市場競爭激烈,一部優秀動漫有很多值得深究的特質,除了「閱讀前五分鐘得立刻吸引讀者」的基本條件外,漫畫師畫功、故事深度、轉場變化等條件缺一不可。

這些成功作品共同特性就是滿足觀眾的心理需求,但偏偏人總是只選自己「想要」,而非「需要」的,那問題就大了;尤其是對小朋友來說,在他們最應該(或是說「最好」)單純的專注開發頭腦天份的時候,大量被餵養人性扭曲的價值觀,是滿可怕的一件事。
 
小孩跟大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小朋友的時間價值更大,可塑性更強。白話一點說,很多沈溺動漫的大人,也許現實生活一事無成,只能靠動漫麻醉,減少社會問題,或是像成功人士時間經營有道,看漫畫也懂得自我克制。

但小朋友不同,由於財務問題有父母親頂著,沒有現實的生存問題,他們對於時間的支配權又有限,所以更加容易趨逸惡勞。再者,以「財商」的角度來說,小朋友現在學到的知識,有三四十年的運用價值,比成人多太多了,所以小時候吸收的知識是善是惡,對小朋友影響非常深遠。
   

我的結論1:小朋友的次文化迴避不了,那就參與進去吧!


所謂的「次文化」,就是指非主流標準的流行價值觀,動漫是好是壞,不能一竿子打翻一條船,就像《東京喰種》真的很好看,也讓我欲罷不能,不過看到學校小朋友自行在看這些有點反社會的文本時候,我仍然暗暗心驚,擔心自己未來是否能真正理解我的孩子。
 
所以結論如同文章剛開始講的,既然大人永遠不可能完全掌握小朋友的生活世界,那至少學會與他們一同欣賞世界吧!只有嘗試著參與,才有可能跟他們「同一國」,進而在他們世界中,放進大人想傳遞的價值。


我的結論2:享樂的標準就是「中庸之道,過猶不及」


從我自己的成長經驗,當時念二流高中的我(雖然仍是第一名校長獎畢業)發現,真正會玩的反而是建中跟附中的學生,他們的學校給的自由空間,比其他學校大多了,但是學生很會玩,卻也非常自制;相對這些「會玩」的資優生來說,我的同學多半是「貪玩」,玩到忽略課業,學校管再嚴也沒用。

這點出了個教育重點:享樂本來就是人性必須,重點在於小孩是否懂得節制。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大人如果可以將小孩享樂活動轉變為學習型的模式,讓小朋友對人性基本欲望享樂「點到為止」,對孩子而言是更好的事。(工商服務大力推薦蔡依橙校長的「素養教育工作坊」)
 

「自主時間應用方式」才是最終檢核標準


時間運用的智慧一輩子都要學習,這時代對年輕人來說是越來越辛苦的,因為科技快速進步,下一代要學的東西遠遠超過上一代,下一場戰爭還沒開打的時候,別人已經開始在遠處擦鎗了,怎麼有沈溺的理由呢?

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或是我的學生能在享受動漫快樂之餘,更懂得善用時間,讓動漫的趣味刺激成為豐富人生的養分,而非消遣人生的麻醉劑,我想這才是根本的父母心聲。


玩美筆記
  / 阿元老思說  / 素養教育工作坊








 
 




   















精選文章

微觀世界--好玩的微型攝影

   作者: 陳璽元 日本攝影師田中達也先生曾利用模型人物跟生活中的物品來做出微型風景,讓欣賞作品的人總能發出會心一笑,驚覺原來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