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璽元
現在我常花時間提升書藝,廣播跟文字較以往少了,但思考卻沒有停止,尤其已在台北市第一志願美術班深耕20年,我的每個想法不只是影響我自己,更會影響許多家庭跟孩子的人生,因此更該好好思考。
剛好看到這部影片,與我內心想法契合,所以決定分享記錄下來。歡迎各界指教討論。 :)
先說結論:藝術工作未來將集中在高端市場跟高技術人才身上,小孩學藝術,培養興趣跟探索自我,將是第一要務
從20年前到現在,還是有很多家長斬釘截鐵跟我說小孩要考國中美術班,但從我的觀察,有的小孩還小,根本還看不出性向,有的根本也不適合學院派的藝術學習,有的是家長對「培養技能」的期待,另外也包含台灣教育很僵化,升學考試內容換湯不換藥,與社會需求脫節,造成「考美術班」成為一個可以塑造與他人不同的明顯印記。
不過我的觀點是,如果國高中美術班的升學方式沒有改變(仍舊是強調素描、水彩這類傳統學院派畫功),那麼適合的永遠是一小撮比較擅長這個繪畫技巧的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學院派繪畫藝術只是藝術領域裡面,其中一塊領域,加上AI逐漸成熟後,已經根本性地顛覆過去藝術養成累積出來的能力優勢。
如果覺得我說的不對,不如去看看國高中美術班以外的復興美工等藝術職業學校,去看看一大批技巧華麗的作品,然後再體會一下審美疲勞的痛苦感受,就會明白這些精美作品背後,有多少賣命的付出,如今可能在AI快速生成後,多數菁英(還必須是菁英喔!)只能去當升學名師,去割另一群小韭菜!
所以再來培養孩子的目標是什麼?我認為先必須正視藝術學習已經勢必成為一個「你喜歡,你才能堅持」,而非「你先堅持,你再來喜歡」的事。
這個影片在說什麼?
回到這部影片,在2025年的當下,影片拍攝者本身也是設計師,他提出藝術在有【市場需求】跟【成就需求】兩種外,還有【第三個需求】。
「藝術需求」指那些關於視覺設計、影像編輯等有市場性的工作,但是多數在AI出來後,許多低階插圖類的工作已經沒飯吃了(我弟診所的外包廠商就是個例子),還有很多目前還仰賴專人與印刷廠溝通的工作,也可能在五年內被更便利的人工智能取代。
「成就需求」則是用藝術做出可以創作出感動人的作品,像是阿凡達或是神隱少女那樣的傑作;不過這個目前只有真人才能擁有的創意,也會隨著AI更「類人化」的大數據能力增強後,未來一定也可以自動生成出「讓人看不完的感動作品」。
所以在這兩大需求將都被AI滿足的明確未來下,藝術市場未來會只剩下頂尖到不能頂尖的高手留下,剩下就是服務AI的人,這些人也未必會跟所學的藝術有關聯,更不用說有令人滿意的報酬。
因此這部影片,他提出了人還必須找到【第三個藝術需求】,而這個很簡單的結論就是:
去找出讓自己快樂的藝術形式,讓藝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透過科技,解放了藝術學習的技巧壁壘,讓創造藝術不再困難,但也不要再想去做離自己興趣遙遠的藝術學習,幻想用這硬鍊出來的一技之長,給自己有個美好未來。所以要一開始就清楚大勢所趨,隨時用心感受每個藝術創作是不是適合自己,然後選擇自己的,繼續喜愛下去!
我寫我相信的,我寫我同樣給我孩子也一樣適用的教養方式,藝術很美,玩藝術很棒,但它將更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先成為一種職業選擇或是升學目標。與大家共勉 :)